close

 

優惠下殺↘284$濁水溪三百年:歷史.社會.情況現正購置僅要284

  • 作 者: 張素玢
  • 出版社: 衛城出書
  • 出版日: 2014 年 6 月 11 日
  •  

    商品種別: 來自 書本、文具、DVD>冊本>人文 / 科學>史地

     

     




    本書導覽:


      

    緣起


      我出生在濁水溪孕育的土地上,是個吃濁水米長大的孩子;在分開故鄉員林以前,總以為臺灣的米應當如此Q彈香甜。十九歲北上就讀大學,接著念研究所,讀的雖是歷史,內容卻與臺灣、故鄉的土地,乃至濁水溪都沒有關連。

      碩士班結業,教書九年以後重返政大歷史系博士班,其時打算以英國怡和洋行與近代中國的政經關係為研究主題,沒想到第一年上了李國祁先生的「臺灣史專題」課程,寫了學期報告後,就轉向臺灣史研究的殿堂。

      一九九三年,我起頭穿梭在濁水溪下游,最初探究分布在濁水溪浮復地的日本移民村,繼而纂修北斗、二林、二水方志,近十年期間,始終以文獻研究和郊野實地查詢拜訪雙線並行。二○○四年出書《歷史視野中的處所成長與變遷—濁水溪畔的二水.北斗.二林》,切磋位在濁水溪沖積扇扇頂、扇央、扇真個三個聚落,其成長軌跡、人與地的互動有何分歧。完成這本書以後,體認到天然形塑社會、人為革新天然的歷史進程,除以分歧區位的聚落來探討以外,仍需以更長的時候、更寬闊的空間進行研究。

      以濁水溪為主題的研究進程,發現水文更動猛烈為臺灣河川之冠的濁水溪,其沿河聚落常因水災而有所變遷,並產生希奇的「水信仰」而寫成第一章〈洪患、聚落變遷與傳說崇奉〉。日治期間當局最先積極整治濁水溪,構築堤防,將漫流的網狀水系收束在今天的濁水溪(亦稱西螺溪)河流,一八九八年以後的河流—舊濁水溪因而成為斷頭河,泛起近三千甲的浮復地(俗稱溪底,土淺石多且貧瘠)。儘管殖民當局破費鉅資整治河川,濁水溪水災仍接續造成破損性災難,官樸直本清源,開始治山以求治水之效。第二章〈從治水到治山(一八九八~一九四五)〉,除學術研究目標,也在為臺灣治標不治本的河川治理體式格局供應歷史經驗。全臺面積最廣的邊際地盤吸引本島、日方本錢接踵進駐,地盤開發也帶動社會活動,產生一批新的農村菁英,此為第三章〈邊際地盤的開辟與農村菁英的突起〉切磋的大旨。

      延續經濟、社會與情況的思慮,第四章〈濁水溪出代誌—經濟情況變遷下的社會活動〉,試圖以濁水溪為切入點,對九○年來的社會活動加以視察論述,探討為何一九○○~一九四○年月、一九八○年代的農人活動,二十一世紀的反八輕、反中科四期,都膠著於濁水溪流域?

      日治時期到一九六○年代的濁水溪平原,一向是臺灣主要的米、糖生產區,可是世界經濟與臺灣社會的變遷,使米糖經濟逐步崩潰,這段時候臺灣的農業生產佈局在盤旋中變動調適,作物栽培由同質性朝向異質性成長。在「後米糖」時期,濁水溪沖積扇平原的農業發展,分化而多元,朝向替代米糖的專業栽培作物,不但走出新的路徑,也造就了全臺首屈一指的果菜市場。然則農業變遷過程當中,遭到工業嚴重的腐蝕與滲入,這是第五章〈「後米糖」時期的農業盤整〉的論說重點。

      一九九○年台塑決議將六輕設於濁水溪溪口南岸的雲林離島工業區後,濁水溪水資本利用丕變,下游經濟生態翻轉,持久做為臺灣農業基地的濁水溪兩岸,驟然成為巨型工業區。二○○五年國光石化計劃斥資新臺幣四千億元,於二○○八年在濁水溪北岸河口濕地進行大型投資開發案,此中包括輕油裂解廠(八輕),這將使河川、地盤、水資本皆面對嚴苛考驗。第六章〈濁水溪的歷史困難〉是在情況變遷的焦慮感中完成的,但願藉由歷史縱深回顧,更加瞭解情況與人的互動關係。文章敘述水資源操縱的狀態,解析濁水溪開辟三百年來,為人所炫耀稱羨的水利澆灌、水力發電、引水工程,如何造成區域發展不均質的現象,以及工農相剋的問題。

      本書基於「情況與人」的觀點動身,以濁水溪為焦點,以三百年為時間縱深,切磋這條河道的歷史、水文、災害、社會、經濟、情況等問題,並商量掠奪濁水溪資本所導致的歷史性難題。

      三百年前,濁水溪是臺灣地表上最明明的地輿分界,不外跟今天我們所熟習的位置其實不相同,以下就先從地圖上來瞭解這條河道吧!

      以河為界

      濁水溪一開始被記載,是在地圖上。常被提起的十六、十七世紀的臺灣三島圖,常常被註釋為歐洲或明代的畫圖者,將濁水溪、高屏溪廣大的出海口誤認為切割小島的海域,而將臺灣畫成兩島或三島,可是翁佳音認為,這牽扯到其時地圖製作與實際認識的落差,特別是馬可孛羅以來的東亞「千島」刻板熟悉,和東中國海北段航路上「大、小琉球」的混合。十七世紀以來,歐人繪製的臺灣地圖日益切確,起源於內山,橫亙在中部的這條大河,很明明是位在本日的雲林縣、嘉義縣邊疆。從圖上來看,上游匯集了多條河川,下游則為單一河流,和我們熟習的濁水溪網狀河系不同。

      康熙二十三年(一六八四)大清帝國將臺灣納入版圖,設縣治理,大致以河川為行政區的邊界。藍鼎元認為虎尾溪是地輿上自然的界線,建議在虎尾溪以北,除了諸羅縣,應另外添設一縣。雍正元年(一七二三),由於治安的考量,清廷將原來的諸羅縣,從濁水溪以北析分出彰化縣,當時的界限大約在本日的虎尾溪。清代方志對這條河流的指稱,在中、上游為濁水溪,下游網狀河系由南而北,劃分為虎尾溪、西螺溪、東螺溪。十八世紀初,濁水溪是在本日所稱舊虎尾溪及西螺溪之間擺動,並有逐步北移的態勢,我們無妨由清朝行政區域圖來看。(見圖三)

      嘉慶十七年(一八一二)嘉義、彰化交壤是舊虎尾溪,光緒四年(一八七八)交壤移往北邊的新虎尾溪。光緒十四年(一八八八)臺灣設省,增設雲林縣,與彰化縣的交壤在新虎尾溪以北的西螺溪,從圖四、5、六、七來調查更清晰。一八八八年起到本日,即使歷經三個政權,濁水溪(本日西螺溪)一向是行政區的固定鴻溝,即使一八九八年濁水溪流路曾經改變,日本當局還是以堤防工程把河道收束回本來的河流。

      濁水溪少有航行之利,而且是臺灣地輿上最大的南北阻隔。日治早期起頭的縱貫鐵道工程,其線路在濁水溪路段時,沒有穿過當時較繁榮的北斗街與西螺街,而拐了一個大彎,轉向接近八卦臺地的二水鼻仔頭,從二水庄跨到斗六林內區,此處是下游河道最狹小的處所(寬約一二○○公尺),為的就是避過工程堅苦度太高的寬幅河面。儘管如此,明治四十一年(一九○八)自基隆到高雄的直通鐵路全線通車,濁水溪橋段照樣最後完成的部門。

      除了直通鐵路,日治時期直通公路也沒通過北斗和西螺之間。處所人士有鑑於交通受阻隔,往來極不便利,洪水期更是危險,於是西螺地區的民眾在昭和十一年(一九三六)成立「西螺架設濁水溪人性橋聯盟會」向官方示威。臺灣總督府評估狀況後,隔年起頭興建逾越濁水溪的大橋,不料因進入戰爭期間,只完成橋墩部分。戰後,西螺人士又結合北斗、虎尾與斗六地域民眾向政府陳情,橫跨南北岸的西螺大橋終於在一九五一年開工,一九五三年一月二十八日通車,號稱「遠東第一大橋」。至此,清代以來南北大道對渡的線路,才有了歷史上第一座固定的橋梁。

      濁水溪的資源

      ◎水

      濁水溪是臺灣最長、流域最廣的河道,發源於極易風化的板岩、粘板岩地質區,粘板岩地層輕易風化是因為含有石灰,溶解後使地皮不穩固,石灰質也是造成溪水混濁的主因,所以溪流中含大量懸浮物資,其含砂量為臺灣河川之冠,更是全球河川發源地在海拔三千公尺以上,單元面積輸砂量最高的。

      水利灌溉:濁水溪因懸浮物豐碩,粘板岩土壤特質利於稻作,藉由大、小型水圳的澆灌而孕育了彰化平原的穀倉,「濁水米」一向為優良稻米的代名詞。

      地下水:地上的濁水孕育了豐饒的物產,濁水溪沖積扇的地下水資本也是臺灣最充沛的。除山腳的湧泉,一九六○年代入手下手大量開發地下水資本,使濁水溪南翼以及風頭水尾地域的農業情況大為改良。

      水力發電:當臺灣逐步由農業社會朝向工商社會成長時,資本最豐富的濁水溪同樣成為工業之母。一九二○年代中游區域入手下手扶植發電廠,日治期間已經成為全臺水力發電量最高的河川,奠立臺灣工業化的根本。

      工業用水:濁水溪豐沛的水資源,不但使用於農業、民生,工業的供水需求大,促使愈來愈多的工場設立在濁水溪兩岸,一九九○年月今後,臺灣面積最大的雲林離島工業區的用水需求,就主要仰賴濁水溪供應。

      ◎石

      濁水溪河道坡陡流急,搬運力甚強,除了有大量砂泥懸浮流下之外,還有大型礫石在河床底部滾轉下移,每次洪水事後,河床總有大量卵石及礫石,常可發現珍奇的石材,或上等製作硯臺的好材料。憑據靠得住的文獻記錄,早在清中葉就在中、下游河床發現發墨效果極佳的石頭。嘉慶年間,舉人楊啟元將濁水溪的石材製成硯,並寫了一篇〈東螺溪硯石記〉,稱讚其品質僅次於端硯。但螺溪石硯真正遭到衆人重視,是在日人架設二水與林內間濁水溪鐵橋時(一九○八),日籍技師村瀨在橋下發現後,運回日本加以雕镂。由於其光彩優美,易於發墨,貯水不乾,村瀨視之為珍品,後來螺溪硯就成為二水的民間特色工藝,愛好雅石者更深入濁水溪中上游挖寶。

      螺溪硯以人工揣摩,水雕石則鬼斧神工。清朝施世榜興建水圳時,為固定溝渠而在圳底放置卵石,顛末近三百年的沖洗,在八堡圳低水位時,可發現外形各別,被溪水砥砺出來的石頭,居民稱之為水雕石,又稱水割石,深受雅石蒐藏者的喜愛,但近年水圳逐一改成水泥工程,水雕石已不多見。

      ◎砂

      濁水溪自二水鼻仔頭隘口以下,流幅變廣、坡度變緩,河流搬運的物資便依粒徑的大小向四方堆積,大量砂石流至中下游淤積,形成恢弘的沖積扇,其含砂量為全臺河川之冠。濁水溪的石材可為硯,可為雕石,更細的砂,在日治期間就已成為鋼筋混凝土的材料,也曾是二水火車站的主要輸出品。

      濁水溪出山後泥砂淤積嚴重,是以臺灣省水利局除了枯水期在水門按期疏通之外,也允許顛末許可的砂石業者採砂。採砂所用的人力少、風險低,在房地產熱絡,營建、建築業景氣時,採砂可說一本萬利。一九七○年代今後,下游沙洲、河灘地砂石廠林立,濁水溪的砂石曾是建築業者的最好選擇。

      ◎濁水膏

      濁水溪的懸浮物,民眾稱之為「土膏」,農田引水澆灌後,進水處常堆著厚厚的一層。土膏富含鈣、磷、鎂,不但有利於作物生長,每一年也為農田帶來新的泥土,在還沒有化學肥料的年代,濁水溪澆灌區的農地有較多的源頭「肥水」。二水、林內這些扇頂地域的農人,初期開墾溪埔地先選定所在後,周圍圍以石頭,將圍內的砂礫整平,然後引濁水入內。當水乾涸,地上就留下一層砂質土,如斯一而再、再而三,泥土愈積愈厚,最後就成為一塊耕地了。除土質的肥沃度,其沖積物聚積生成的泥土QQ黏黏,對樹根的包覆黏出力佳,有益於移植、搬運。彰化永靖、田尾一帶苗木業的鼓起,就與濁水膏有密切幹系。

      這樣的濁水土膏,卻也致使一幅有趣的奇景。河工在水中從事圳道構築時,常見工人一絲不掛上下浮沉於水中,在民俗守舊的時期,附近民眾卻習以為常,其所以不著衣幹活,一說溪中泥砂多,衣服磨擦皮膚不舒暢;一說衣服泡在濁水以後,泥砂土膏滲透纖維很難洗淨,用力搓揉衣服又輕易破損。是以六○年月以前,必須下水工作的勞力幾近都是「裸男」,由於現實需要如此,大家也就見責不怪了。

      ◎洪流材(飄流木)

      洪水常常對田園造成災難,卻也帶來不測之財。濁水溪畔的民眾,只要膽大藝高,就有發濁水財的機會。

 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  當颱風來襲或山區豪雨時,山區的木頭被沖進濁水溪,一路漂流到下游。木頭由山間進入平原後,河流流速趨緩,熟習濁水溪水性的二水、林內、溪州鄉民,冒著滾滾濁浪,一手勾著竹浮筒,一手持繫著鐵鉤的竹竿,下水打撈「洪水材」。打撈者將水材拖上岸,並疊石為記,再以牛車連同擱淺在溪洲的各類雜木、枝幹輸送回家;或為木材,或為薪柴。這些「無主」的不測之財,日治期間乃至曾引發沿岸居民的械鬥,轟動庄長、放哨來制止,官方從而頒布打撈飄流木的規定,認為漂流木為官方所有,不得擅自撈取,不然視為竊占。不外,直到本日,只要洪水爆發,珍貴樹材隨澎湃河水沖下,居民仍爭相打撈這些「濁水溪送來的禮品」。

      濁水溪的災害

      濁水溪的地表水、地下水、石與砂、土膏、大水材,在人為造作或巧思雕琢之下,創造了多種用途,對民生發揮極大的影響,成為「哄騙厚生」的主要資本。濁水溪特別的水文一方面促進農業、工業發展、供應民生所需,但是一方面卻也因天然或人為身分,造成嚴重災害。

      ◎水災

      濁水溪起源區屬易風化的黑色板岩、粘板岩地質區,遭到河川侵蝕結果,從上游就有寬闊的氾濫原,下游又因泥砂堆積,河床不息加高而造成河流變遷,一遇夏季的暴雨或颱風,就輕易「出洪流」。文獻對濁水溪水災的記載始於康熙二十四年(一六八五),可是有文獻記載之前,這條河道就不竭大幅擺動,河道的屢次改變,使流域內的居民身家性命遭到嚴重威逼。

      ◎砂害

      濁水溪在大洪以後,砂害往往甚於水災。以一八九八年戊戌水患為例,水患後濁水溪改道,廢河道又逢乾旱,造成空前的飛砂之患,許多水田消逝,反而增添很多砂地或荒地。日治期間用三十年以上的時候鞭策防砂與造林工作,大大改良了歷史性的天然災難。

      濁水溪的砂過多曾造成災害,但是一九七○年月以降,濁水溪的砂卻因過少而產生危機。濁水溪河床空闊,業者盜採砂石嚴重,時日一久,河川砂石耗竭,造成濁水溪下游的橋梁橋墩、電塔幾近都嚴重外露如同八爪章魚。近年因集集攔河堰截斷水流,濁水溪下游幾近乾涸,冬季東北季風興旺,沿岸居民飽受砂塵飛揚之苦。

      ◎地層下陷

      為認識決澆灌水的不足,一九六○年月之後,政府曾積極倡導利用地下水,果然敏捷、有用到達農業所需,可是農業、養殖業加上工業與民生用水終年大量超抽,引發嚴重地層下陷。其災難包孕海水倒灌、土壤及地下水鹽化、建築物沉陷、海岸地區國土逐步消失等嚴重問題。話說回來,彰雲地區的地層下陷,會引發所有民眾的關心,是因威脅到高速鐵路的行車平安。

    濁水溪的環節年月
    ◎一七一九.清朝第一個大型水圳完成
    施世榜在康熙四十八年(一七○九),於半線區域(今彰化縣)引濁水溪之水築圳,從當時番界濁水庄(今名間鄉濁水村)取水,在二水鼻仔頭截源入圳,歷經十年,於康熙五十八年(一七一九)完成。這是一條清朝臺灣澆灌面積最廣,也是最重要的水圳,一般人習慣為「八堡圳」。事實上,最少在道光年間《彰化縣志》以前,清朝方志、古文書等文獻中皆稱之為「施厝圳」,而不是「八堡圳」。
    施厝圳澆灌後來的東螺東保、東螺西保、武東東保、武器械保、燕霧上保、燕霧下保、線東保、馬芝遴保,使彰化平原一一九二五甲的農田沾恩,寫下臺灣水利史劃時期的一頁,也帶動了農業史上第一次綠色革命。
    這一大型水利舉措措施在農業上的效益一向受到肯定與正視,然則濁水溪下游的農業發展,就因八堡圳的水利系統,使澆灌區與非澆灌區的成長產生不均質的現象。顛末三百多年後,區域間的差異與時俱增。

    ◎一八九八.戊戌洪水災
    濁水溪由於河流聚積旺盛,河床逐步淤高,一遇洪水,天然另覓低處流,流路産生改變。被藍鼎元形容清濁不定,砂土壅決,盈涸無常的濁水溪,每次的河道變遷,就意味大洪水的發生;對居民來講,水患始終是揮之不去的夢魘。清代的文獻對災情記錄不敷明白,到了日治期間,報紙的報道與文獻,終於讓我們瞭解洪水災的狀況。
    明治三十一年(一八九八,歲次戊戌),因颱風引發濁水溪支流清水溪上游草嶺潭潰決,流路北移,而使舊濁水溪成為濁水溪下游的主流。河流的變遷,釀成非常嚴重的災情,共沖散十餘個庄頭,處所長者稱之為「戊戌年大水災」,又稱當次的颱風為「鐵颱」。本書第一章將針對這次的水患和濁水溪下游特殊的水信仰加以討論。

    ◎一九二○.濁水溪堤防築起
   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,濁水溪水災頻繁,除了明治三十一年(一八九八)的戊戌大水災,明治四十四年(一九逐一)濁水溪又大洪,重創中下游聚落,大正二年(一九一三)再度大洪。由於水災既頻繁又嚴重,總督府遂於大正五年(一九一六)擬定濁水溪、淡水河、烏溪(下游俗稱大肚溪)、宜蘭濁水溪(今蘭陽溪)等九條較大河川的整治計畫。另外濁水溪的護岸工程,也於大正七年(一九一八)起頭,堤防起自濁水,下至下海墘(大城鄉台西村),蜿蜒達四十多公里,工程在大正九年(一九二○)完成。堤防構築以後,虎尾溪、新虎尾溪、舊虎尾溪、舊濁水溪(東螺溪)、濁水溪都釀成斷頭河,主流由今天的西螺溪出海。
    一九二○年濁水溪堤防的完成,象徵著濁水溪與人的關係,進入了另外一個階段。 以濁水溪的生命史來講,日治期間興修堤防為重要的分界點;堤防建起之前,為河水漫流、河流常改、水災頻繁的時期,人們適應、趨避著河流的災難,大型水利工程也只能順手推舟,計劃圳路。
    一九二○年以後,人為的力量開始控制自然,操弄自然,當局以履行者的最大好處,決定河川的流向,配置開辟的藍圖,濁水溪水系集中於西螺溪,舊濁水溪、新虎尾溪一共產生近五千甲的浮復地,這片廣大的邊際地盤,後來成為那時最具開辟潛力的區域,也孕育了一批新的臺灣農村菁英。日方私家、官方本錢,臺灣本地本錢在開辟進程比賽較勁,勞資衝突也在一九二○年代以降陸續産生。

    ◎一九三四.大觀(日月潭)水力發電廠落成
    一九二○年月起頭,日本當局開始扶植水力發電事業,從濁水溪上游到中下游,分布著重要的發電廠,此中又以昭和九年(一九三四)完成的大觀發電廠為一大里程碑。濁水溪水系占當時發電量的四五%,奠立臺灣工業發展的基礎,自此,象徵「農業之河」的濁水溪,同時也具有「工業之河」的地位。然則濁水溪生態為此付出極大價值,造成河床升高、各攔砂壩淤積嚴重、淤砂難以清算、河床乾涸等嚴重問題。

    ◎一九六○.地下水積極開發
    戰後,臺灣生齒急忙增添,農工業敏捷成長,導致地表水的供給相當缺乏,一九五○年代起,政府成立「地下水開發委員會」,進行開發工程。一九六○年代以降,地下水周全開辟,使濁水溪的操縱由地上延長到地下,此為水資本使用的一大突破。但是地下水長期超限抽取,致使地層下陷嚴重,政府無計可施,只好寄望於更巨型的引水工程。

    ◎二○○一.集集配合引水完工
    二○○一年「集集配合引水工程」完工,阻擋河水以供給彰化、雲林地域的農業用水、生活用水及工業用水,是全臺最大的引水、供水系統,其主要義務之一是,不論枯水、豐水期,都要將河水不亂地輸送到雲林離島工業區。此一工程不啻宣告濁水溪平原長達三百年的農業優勢時期告一段落,可是農業與工業生產情況相互抵牾,工業搶水、農業護水;從集集引水計畫完成以後,工農之戰就接續上演。
    一九二○年濁水溪堤防築起後,到二○○一年集集攔河堰完成,都是巨大的人為工程,國家以龐大的氣力節制情況,改變了河川天然的狀況,聲稱締造更多的人民福祉,增進經濟發展。可是集集引水計畫完成以後,此一巨型工程帶來的災難,濁水溪從上游、中游到下游皆無一倖免。集集引水計畫為領會決農、工業久長的用水不足,卻引發更多、更辣手的問題。
    濁水溪的自然資源與災害,帶給人們好處與威脅;人們開發濁水溪的資源三百年,又留給情況、留給社會多少的歷史困難?河道與人的對話,且先由濁水溪的水災談起吧!

    內容簡介:


    這條號稱臺灣母親之河的濁水溪,從上游到下游,問題糾葛三百年

    一本連系攝影的歷史著作,稀奇收錄三十二頁從上游到下游的濁水溪紀實攝影


    一七○九年施世榜興築水圳至今,濁水溪開發已跨越三百年。在濁水溪沿岸,我們有號稱「東瀛第一」的日月潭第一發電所,有媲美金山大橋的西螺大橋,下游沖積扇在日治時期成為糖業帝國,最早的農人活動「二林蔗稼穑件」也是産生在此。歷史上,從農業到工業,濁水溪一直飾演主要腳色,餵養著這塊地盤上的人,但是這一百年來,它的資本更快速地被掠奪,從上游到下游,處處可見「殘山剩水」的警訊。我們不能不回到歷史,瞭解濁水溪的南北岸之爭、分水之爭、地下水之爭和工農之爭的四個歷史困難。

    三百年來濁水溪始終與臺灣社會發生慎密的幹系;它在分歧的時候,以分歧的體例與人群互動。本書以長時距的歷史縱深,以濁水溪為研究對象,接頭人與情況在歷史曆程中的動態發展和關係。文章先以濁水溪的天然情況與自然災難談起,繼而瞭解官方若何「治水」又「治山」,開辟河川浮復地、改變農業環境,使濁水溪平原孕育了一批農村菁英,也培養臺灣的農業精髓區。然則大型水利舉措措施、地下水、水力發電、配合引水工程,各造成了區域不均質的發展、水壩淤積、地層下陷、地盤與水資本掠取的諸多災題。從農業之河到工業之河,本書不只是濁水溪開辟三百年的研究與省思,也要對情況變遷的焦慮提出歷史看護。

    收錄濁水溪紀實攝影出格企畫,由《熏風》作者許震唐拍攝,有三十二頁攝影作品。從視覺與思慮,將濁水溪的問題立體化。

    收錄康熙、雍正、乾隆等分歧期間的四張古代濁水溪流域圖。

    【名家保舉】
    劉翠溶(中研院院士/中研院臺史所特聘研究員)
    許雪姬(中研院臺史研究所研究員)
    吳晟(詩人)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其他濁水溪三百年:歷史.社會.情況近似產品:


    花蓮縣長傅崐萁因炒股案遭判刑8個月定讞,隨即被內政部消除縣長職務,9月25日將入獄服刑。行政院14日宣布花蓮代辦署理縣長由現任法務部次長蔡碧仲接任,卻傳出無縣長官邸可住逆境,不解除可能先放置住飯館。

    蔡碧仲將於17日走立時任, 這是司法系統首漫空降代辦署理地方首長的首例,署理期達3個月,卻碰到無房可住的問題。

    花蓮縣府研考處副處長葉俊麟示意,內政部14日才確定署理人選,花蓮並沒有縣長官邸,加上縣府員工職務宿舍全住滿,短時候騰出空間有困難。

    葉俊麟暗示,30年來,歷任花蓮縣長都是花蓮在地人,都有自己的居所,不需要入住縣主座邸。這次署理縣長是外埠人,縣府正研擬相關住宿問題,不排除可能先放置住飯館。

    根據媒體報道,縣府資深員工指出,花蓮縣長官邸舊址位於花蓮市公園路「福康飯館」,前縣長陳清水是最後一名利用官邸者,後因歷任縣長均有自宅已不住官邸,所以官邸閒置逾30年,也因建物老舊,加上縣庫財政艱巨,在前縣長謝深山任內,經縣議會贊成後標售。

    更多新聞保舉

    桃園第一條捷運主幹網路 綠線10/15八德段開工



    引用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8%8A%B1%E8%93%AE%E7%B8%A3%E9%95%B7%E5%AE%98%E9%82%B8%E8%B3%A3%E4%BA%86-%

    arrow
    arrow
      全站熱搜

      lnkfpilk9r3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